為呼應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之「淨零綠生活」關鍵戰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持續鼓勵村里參與「低碳永續家園評等推動計晝」,期望引導全民行為改變生活型態轉型,落實低碳生活、建構低碳文化。今年亦辦理「淨零有里攜手前行」競賽活動,透過活動推廣各村里的低碳行動作為及經驗成果,鼓勵各村里間的互相學習成長,共同建構低碳永續家園。
銅級特優/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以務農、種蔗維生,日治時期因製糖品質優良,曾被選為進貢日本皇室使用,村內有座百年老糖廠,但隨著工業科技與經濟起飛,蔗糖產業沒落,農地普遍呈現廢耕或部分老農改種蔬果類作物,而青年人口幾乎轉往比鄰而居的新竹科學園區就業。目前人口數約1,300位,65歲以上長者將近300位,老人照護成了必須重視的課題。
為讓青年能夠回鄉、活化休耕農地,新城村決定結合自然農法,以復興蔗糖產業做為邁進低碳永續家園的第一步。當地柑橘園生產製作之柑橘果醬,已於111年取得碳足跡標章,同時新城社區發展協會與農民簽訂契作保障當地人的收入來源,召集在地小農參與生產加工,所得之盈餘分別用於社會福利、人才培訓、及硬體設備,並擴大長者關懷據點,辦理共食學堂,提升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不僅照顧老農、服務長者、更是帶動就業人口,創造社區產業營收,達到產業永續發展。
新城村以發展蔗糖作為社區特色產業,並以蒸氣方式熬煮甘蔗製糖、進而減少碳排放量,也產出全國唯一未檢出丙烯醯胺的黑糖。每年約產生6,000公斤甘蔗渣與9,000公斤的柑橘皮,新城村充分利用廢棄資源,將一部分果皮與甘蔗渣混合進行堆肥作業回饋於農地,另一部分則加工製成天然清潔劑,不僅達成資源循環,也可促使更多人協助投入環境永續之工作。新城村表示期望未來能達到真正的農村活化,並與居民共同努力創造淨零環境。
銅級特優/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以務農與漁業為主,隨著人口老化及外流,農地逐漸閒置荒廢。為了能將土地的美好延續給下個世代,朝陽里以自然碳匯概念,積極推動種植具有水土保持效益的苦茶樹、並運用複層生態綠化種植咖啡樹等,將碳種回樹木及土壤,為荒廢的土地重燃新生命。至111年累計種植約6,750株台灣赤楊、楓香及苦茶樹,種植面積達23,625平方公尺,年固碳量約47,250kgCO2e。同時復耕荒廢的土地,採有機友善耕作,累計農地面積約310,373平方公尺,年減碳量約37,248kgCO2e。
在漁業方面,朝陽漁港為全臺最後一座興建漁港,採用友善漁業的定置網法,設計網目尺寸讓小魚得以穿越,並以等待取代追獵,減少船隻油耗。更每年定期漁休以復育魚群。無法修復的定置網,則透過巧思將其創造再生為漁網包及飲料提袋,廢棄漁網年回收再利用者可達120公斤,年減碳量約93.5kgCO2e。
朝陽里透過號召居民提供合法房屋,以公民電廠模式導入太陽能光電系統,推動再生能源,並將收益回饋於社區家戶補貼其電費、社區能源教育及長者弱勢關懷等。自111年起共計架設103片太陽能板,總裝置容量達30.9kW,年減碳量約17,568kgCO2e。朝陽里以留下美好環境及土地傳承為願景,並表示將以「循環永續社區、海山美學社區」為主軸規劃未來發展,以共享、共存、共榮的精神,從社區居民自我落實,到結合外界人才與企業,共同以淨零碳排轉型為目標努力。
銅級優等/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村位於明德水庫旁,所處地域為水源保護區,四周群山環繞,所孕育的動物、昆蟲種類繁多。因深感因氣候變遷而帶來的土壤沖刷及土石流問題,明德村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偕同社區發展協會、週邊學校、村辦公室共同推動,藉此維護社區原有生態及人文特色,進而營造具特色的環境教育產業,達到社區永續經營。
明德村經查證發現蜜蜂的消失主因之一為土壤裸露,故除了植栽3,000棵在地原生種樹苗之外,亦開啟社區養蜂計畫。利用本該廢棄之木材,用以製作蜂箱復育野蜂,穩定蜜蜂生態圈,讓周邊樹木能得由蜜蜂授粉增加林木數量,不僅減少垃圾產生,更能減少燃燒廢棄物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對環境更加友善。
在農作方面,明德村使用玉心農法已有6年時間,利用光合菌與大生素(雞糞再利用)的栽種法,可使水資源不因農業栽種而造成減少或受污染。近年來更與慈濟、工研院等單位合作,將大生素延伸運用在環境衛生、微生物發電、綠氫及固碳上等,落實友善環境。亦於明德水庫停車場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其容量約1,075kW,年減碳量約661,543kgCO2e,除了產生電能外,更因太陽能板遮陰之故,降低車輛因曝曬造成損耗,減少資源浪費,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銅級優等/臺北市大安區古風里內有古亭國小,又鄰近台大、師大等大學,人文薈萃。因里內商圈成熟且熱鬧,商家所產生大量廢油及廚餘是亟需解決的難題。為解決環境問題,實踐經濟循環,古風里將廚餘改造為堆肥,用於種植菜園,所產之蔬菜則作為共餐食材,推廣資源循環與低碳飲食的理念。同時利用廢油、咖啡渣開創手作香皂、生態瓶及再生蠟燭等資源再利用課程,提倡循環經濟與延壽使用概念,110至111年更將課程內容轉變為體驗市集的形式,向外推廣資源共享循環及淨零生活之理念。
在生活轉型方面,古風里創立工具共享平台「古風小白屋」,匯聚家電、木工修繕等達人,透過維修物品之實際行動,帶動惜物理念,成為社區民眾最期盼的課程,並推出行動工具車,將理念推廣到鄰近區域。更期盼未來能擴大行動到其他縣市,透過經驗的複製推廣,帶動其他縣市共同達到「物品維修、延壽使用、以服務代替購買」的淨零效益。同時,古風里亦配合臺北市府政策辦理「幸福有里」資源回收活動,讓民眾以回收物換取環保宣導品。透過里內長年宣導及「古風小白屋」所帶動的惜物理念,已引發里民改變生活型態,故資源回收與巨大廢棄物的回收量從109年的2噸至111年的1.45噸,逐年減少約15%,可見宣導成效之卓越。
銅級優等/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是唯一居住在平地區域的布農族聚落,近年來面臨人口外移、農事人力短缺等問題。為進一步傳承布農文化,武陵村積極推動部落友善耕耘,研究種植屬於部落傳統的無毒有機作物,如小米、紅藜、旱稻、油芒等作物。亦結合武陵國小,推廣食農教育課程,規劃約300平方公尺的開心農場提供孩童學習、體驗及實作,讓孩童接觸無噴灑藥劑的土地,瞭解友善耕作對環境的重要性。期盼透過種植布農族主食小米,培養孩童惜食愛物觀念,並在自然環境中找回純粹布農文化。
為進一步營造永續社區環境,武陵村運用在地木材、竹材打造共享教育基地─「武陵部落生活分享基地」,主要用途為部落集會、課程培訓及環境教育等增能課程。分享基地藉由蜂巢造型規劃,於牆面實施隔熱工程,可有效減少陽光曝曬,降低室內溫度,使基地無須裝設空調室溫也不會過高,隔熱措施估計可減少3,600度用電量,年減碳量1,832kgCO2e。並於基地周邊設置太陽能地燈,用於確保夜間照明,提升整體景觀及安全性,年減碳量89.9kgCO2e。
武陵村持續推動低碳旅遊,多年來辦理部落體驗營,年參訪人次約可達400人。遊客可在部落體驗自耕或山林採集食材,落實在地低碳飲食,並結合武陵綠色隧道,推動鐵馬自由行、部落巡禮、布谷拉夫(Buklavu)溪生態及武陵親水步道導覽等,在傳承山里精神,引領訪客了解後山農耕及狩獵文化,享受自然環境陶冶身心的同時,更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