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村里根據在地所面臨氣候問題,落實減碳行動,執行過程中蘊含許多智慧與寶貴經驗。為了鼓勵低碳村里持續拓展、累積減碳量能,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特辦理「淨零有里攜手前行」競賽活動,除了遴選出特優及優等標竿村里,同時選出20個低碳村里獲獎。透過推廣在地環境保護文化和低碳節能的實際經驗給更多村里,帶動里民、企業共同參與減碳行動,齊心打造淨零家園。
臺中市北區育德里位於臺中市都心區域,因人口密度高且建物密集,為高碳排地區,為增加綠地固碳量,打造「育德生態教育園道」,規劃多肉植物區供民眾認養、藥草植物區供學生學習、誘蝶區吸引蝴蝶進駐。同時建置2座太陽能生態池水耕植物區,並養殖蛙、烏龜及魚類,實現魚菜共生。育德里為加速推廣環境教育與節能之理念,讓里民從日常生活中做出行為改變,育德社區開放里民認養「育德蔬心有機農園」,將空調水再利用於澆灌作業,蔬菜不僅用於義賣,亦作為社區關懷據點共餐食材來源,讓長者可以食用有機蔬食,符合低碳綠色飲食。育德里也與福智文教、慈心有機農業、中國醫大附設醫院、里仁有機公司及綠保小農等在地企業商家辦理「綠色足跡市集」,推廣綠色消費及綠色飲食的觀念,也邀請中國醫大設攤,宣導節水節電觀念,109年111年總參與人數約為2,700人。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位於嘉義縣新港鄉西北端,以「一家一故事」的精神打造交趾剪黏藝術村。社區內有「頂菜園鄉土館」,收藏舊時的農村文物,以重現30、40年代台灣農村生活情境,搭配著附設的電動自行車,成功連結起一條具有在地特色的低碳旅遊路線。板頭村亦自行辦理多場的產業活動及環境改善計畫,年參觀人數約8萬人左右,創造600萬的收益,促使交趾陶工藝持續發酵。板頭村至110年綠化處數約為15處,綠化面積超過2公頃,更響應嘉義縣政府萬點綠計畫,植栽15顆黃金風鈴木跟15棵阿勃勒,復興鐵橋旁九重葛約有0.15公頃,111年新增綠化面積新增1公頃,總固碳量約9,000kgCO2e。
新北市新店區中山里近年由於捷運環狀線開通,該地正蓬勃發展。社區內奇蹟公園共種植40多種香草、50多種蔬果,供居民分區認養,目前已經有100位社區居民參與。中山里利用湯泉陸橋兩側進行綠籬營造、種植攀爬植物和百香果、蒜香藤等增添綠意及美化景觀。111年新落成的十四張歷史公園增加約7,000坪的綠地保水面積,是新北市首座機能型防災公園,在災難來時遊憩設施可轉換為爐具、防災倉庫等必要設施,更有獨立的地下水井維生儲水槽和緊急發電機,收容量能可達供給千人生活1個月。中山里透過與附近商家合作辦理二手跳蚤市集活動或交換平台,不僅提昇惜福愛物的精神、創造二手物品交流的空間、達到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之目標,更可以將所義賣部分所得用於低碳飲食的共餐經費,每年約可辦理12場次,均使用在地且當季食材或里民眾自行種植的綠色蔬果,體驗食材最佳風味,還能減少運輸碳排放和廚餘的產生。
臺東縣關山鎮電光里屬傳統農業村落,年輕人口外流嚴重,為了讓部落文化與美麗環境風光得以持續保存下去,社區近年融入永續理念打造農村再生,積極推動村落轉型。在逐步推展下友善耕作面積達80公頃,結合電光國小推動食農教育,讓學童體驗插秧;規劃面積約100平方公尺的食農教育場域,種植可食用植物。電光里社區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與在地青農合作推廣在地農產,指導食農教育課程,農夫學堂平房建築屋頂則規劃綠屋頂建置,藉由鋪設草皮、植栽以及隔熱棚架,有效減少陽光直接曝曬,設計兼具美化及降低屋內溫度功能,施作面積約112.48平方公尺。經由臺東縣林管局及原民會補助,與電光國小合作,利用校內廢棄棒球場空間,打造佔地面積970平方公尺電光原生植物園區,帶動社區耆老在自家占地582平方公尺農地中復育10種在地原生草藥,開設傳統酒麴研習課程,傳承傳統文化。
花蓮縣花蓮市國興里位於花蓮市西部邊陲,其中碧雲莊社區活動中心設置生態菜園,面積約213平方公尺,菜園內種植當季蔬果,減少居民食材的碳足跡,且不使用化學肥料,讓蔬果自然生長,友善對待環境,更用作共餐活動之食材。在節電方面,國興里將公共空間老舊燈具汰換為T5節能燈具,降低燈具所消耗之電費,減少能源的消耗,藉此達到節能減碳。國興里為宣導再生能源益處,向花蓮環保局申請架設太陽能光電系統,年減碳量可達20324.37kgCO2e。轄區內亦設置雨水回收設施,最大總儲存水量可達到10公噸,提供社區內綠牆、綠地、社區農園澆灌及社區民眾非飲水用途使用,向社區民眾宣導水資源循環及珍惜自然資源之觀念,為永續家園盡一份心力。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里屬於住宅型社區,於活動中心屋頂建置「屋頂農園」,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裝設太陽能板及8個雨撲滿、約回收15噸雨水用於澆灌,結合太陽能光電系統與社區農園,打造低碳循環花園。111年導入「食享冰箱」,推廣惜食、解決剩食,提供里內弱勢家庭,減少廚餘產生,成立至今運作已逾20次以上,食品提供約計4,416份。為鼓勵長者走出家門,減少家中用電量,每週辦理共餐活動,每年辦理約200場低碳共餐。中山里結合中正國小及中原大學辦理相關低碳講座,積極辦理社區觀摩活動,吸收鄰近績優村里減碳作為,增加全民低碳永續理念。為增加里民正確的回收觀念,中山社區設有桃樂資收站,透過回收換好禮活動逐步養成民眾習慣,近3年資源回收量約為44,010公斤,更結合鄰近學校進行資源回收環境教育,從小扎根低碳環保的概念。
新竹縣竹北市中興里近10年里內人口激增,為解決因人口移入對環境帶來的負擔,中興里建置城市蜂收站,執行資源分類與回收兌換,由志工激發創意將廢棄物再利用製作成藝品與裝飾。每年辦理二手物交換、跳蚤市集、垃圾分類及回收再利用宣導等活動,109至111年間累計回收量達36,751公斤。同時,與在地資源回收業者「宏田鋼鐵有限公司」配合清運資收物,定期與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合作舉辦「換換愛免廢市集」,讓更多里民共享惜福愛物的精神。中興里號召里內六家國小將傳統照明設備全數汰換成節能燈具,逃生指示燈更換成LED燈。並與客家委員會合作在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進行舊有建築物保存再利用,於屋頂裝設太陽光電系統,裝置容量為15kW,用以供應園內周邊夜間照明,至111年共發電50,610度電,減碳量共67,839.98kgCO2e。透過示範點將綠電向外推廣,使鄰近村里仿效響應。
苗栗縣後龍鎮水尾里位於臨海地區,與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合作辦理「慢魚活動」,邀請鄰近社區及學校共襄盛舉,讓民眾體驗吃在地吃當季的魚料理,宣導慢魚的意義:「懂魚、知魚、會說魚的故事、學會慢慢吃魚」。同時,結合竹南鎮、後龍鎮、通霄鎮、苑裡鎮等臨海地區,進行推廣海洋廢棄物再利用作法,展出海漂藝術品,藉此宣導維護海洋的重要性。然而,在捕撈過程中往往會打撈到人為廢棄物,甚至魚類腸胃帶有塑膠製品。因此,水尾里聯合社區發展協會與學校、企業不定期辦理淨灘活動,邀集民眾與學童一同參與,透過清除海邊的廢棄物,避免魚類誤食破壞海洋生態,學習如何將海洋廢棄物重新利用,賦予廢棄物新生命,近3年回收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約為180公斤,年減碳量達140.25kgCO2e。其中將浮球繪製成卡通人物的作法相當吸睛,不僅獲得苗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選為示範站,許多臨海社區紛紛到訪取經,成為海廢推廣模範社區。
彰化縣溪州鄉溪厝村因轄內有許多閒置空地,規劃開闢做為社區農園,至今已建置3處農園,由居民認養進行農園栽種、維護。社區志工、長輩與居民所種植蔬果作物,耕種全程不施放農藥,主打無毒健康且符合當季時令,除提供社區平日長輩共餐使用外,為增加社區自主財源,利用在地蔬果開發研製社區特色產品,如地瓜麵、火龍果麵和福氣粿等,達到產業永續發展。共餐活動每年辦理240場次,約8,400人次參與,年減碳量約2,158.8kgCO2e。溪厝村亦建置3處雨撲滿系統,推廣雨水再利用的概念,將廢棄之竹子整理後製成獨特的裝置藝術圍在雨撲滿的外部,利用黑冠麻鷺外型的裝置藝術,融入溪厝公園景觀中,多餘的廢棄竹子為溪厝公園內動物們打造社區溫馨的居住場所,發揮物盡其用的精神。
新竹市北區康樂里過去屬於傳統農村社區,因人口持續呈正成長,工商服務業增多,衍生若干環境問題。為落實環境綠化、節約能源,康樂里透過推廣節能路燈,更換轄內189盞高壓鈉路燈,至111年已汰換185盞老舊耗能路燈為LED燈,汰換率達97%。配合新竹市府之路燈認養活動,積極尋訪認養單位,以轄區公有道路的路燈為認養標的,至今已有許多回收業、科技業、事務所等公司行號陸續認養,而認養所扣除之稅額,用於支應新竹市道路、路燈相關費用。康樂里力行資源回收,里長與志工共同推動使用回鍋油製造環保肥皂、廢玻璃製作亮彩琉璃彩繪、廚餘製作堆肥等活動。111年回收量約9,510公斤,參與人次210人,透過環境教育活動,讓愛護環境的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臺中市北區錦平里位於都市中心,里內學子眾多,補教業林立,儼然形成商業文教區。因相鄰商圈,小吃業興盛連帶造成大量垃圾與廢油的問題,為避免廢油倒入排水溝污染環境,社區發展協會與臺中科技大學共同籌劃「造夢與皂夢」計畫,每年募集超過500公斤廢油,製作成手工皂,皂模具則利用回收的餐盒、布丁盒及豆腐盒物盡其用。而義賣盈餘則製成愛心餐券,提供給弱勢家庭、學生與獨居老人,也捐贈手工皂給偏遠公共廁所,定期辦理相關課程,持續宣導資源再利用的益處。由於公園綠地能有效地減緩熱島效應,錦平里發動社區志工及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攜手定期整頓周邊環境,柳川人行道旁栽植多樣化的綠色植物,設置生態池及8盞太陽能路燈,「低碳示範公園」油然而生,二處綠化面積約1,262平方公尺,使民眾身在其中,更能體會瞭解低碳永續的重要性。
屏東縣新園鄉瓦磘村為典型的農村社區,過往以化學農肥料耕種農地,為解決污染與確保食品安全,結合學者、農民共同成立「瓦磘社區合作社」,推動友善耕種,轉耕黑豆並引進黑水虻養殖技術。利用社區內農畜水產養殖業所產生之豆渣、禽畜糞便等廢棄物餵養黑水虻,以協助消化次級作物與農廢,不僅減少農藥使用,也維護環境生態多樣性,年均可減少農畜廢棄物18.2公噸。瓦磘村更提供鄰近鄉鎮自然耕種技術,共同與教育和社團組織合作推行食農課程與黑水虻體驗,逐步深化民眾對永續發展的瞭解,成為友善農業典範示範區。為奠定社區產業,創造三方共惠,瓦磘村與在地農民契作及協力廠商合作方式,開發黑豆相關產品,再透過合作社打造黑豆漿品牌,推廣在地農產品,促進社區產業經濟。而黑豆產品製作過程之豆渣,則作為飼料養殖黑水虻,打造良好的友善農耕與循環產業鏈。
嘉義市西區頭港里以務農及花卉為主要產業,嘉義市政府每年於頭港里辦理花海節活動,為有效傳遞低碳旅遊觀念,何庄社區舉辦「頭港里花海路跑」活動,透過輕旅行,讓民眾認識低碳社區。活動過程中,鼓勵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自備環保餐具。111年起結合鄰近玉山國中,每年舉辦2場次騎腳踏車走讀社區,每場次參與人數約40人,透過社區理事長及志工的導覽解說,更加瞭解社區的低碳作為。為鼓勵里民落實低碳飲食,由社區發展協會及里民共同維護管理社區農園,部分成果作為共餐使用。每場次參與人數約50人,餐點部份透過社區志工料理,推廣使用環保餐具,每年服務人數約12,000人,年減碳量約3,084kgCO2e。111年配合嘉義市大旗艦計畫,邀集在地居民種植澳洲茶樹、香茅、魚腥草、艾草和左手香等植栽,作成香草精油,發展為社區低碳產業。透過社區持續推動及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讓低碳永續的觀念落實於社區生活中。
桃園市楊梅區永平里因鄰近國道便利於工業運輸,轄區多小型工業區,又因隸屬於石門水圳範圍,水圳旁雜草叢生,無人看管造成垃圾棄置,進而影響環境衛生。為解決環境問題,永平里集結環保志工與民眾將水圳旁土地改造為「香草植物園」,所種植的蔬果也成為關懷據點食材,減少食材運送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量。永平里與轄內學校透過資源回收教育方式,引導學童對於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環保觀念,並不定期辦理環保手作課程,鼓勵低碳環保從小養成。轄內成立「永平彩藝修惜站」,長期配合環保局二手巨大家具回收,近3年統計資源回收量約16,095公斤。永平里與開南大學、台北世貿、中華電信、社區大學、家扶中心等單位合作辦理環境教育宣導,與楊梅愛買購物中心共同推動綠色消費;與瑞梅國小合作推動牆面植生,透過建築綠化降溫,讓室內溫度降低,延長建物使用品質與壽命。透過各項活動不斷宣導低碳環保概念,帶動里民認識減碳的重要性。
臺南市永康區西灣里為農村都會混和社區,有70%為休耕地,於109至111年間執行社區環境調查及培力計畫,推廣在地食材及社區農園。西灣里以公私協力的方式開辦市民農場,自主轉型營造在地飲食的風氣,將所收蔬菜水果回饋社區長者共餐食堂,111年約100人響應認養,交流栽種技巧,無形間活絡里民感情。西灣里逐年汰換水銀路燈,至111年已全部汰換為LED及綠能路燈,汰換率達100%,年減碳量達117,045kgCO2e。更連結永康公所、民間團體、國小辦理「節能FUN肆玩」節電宣導,成立「節電宣導隊」,由專業技師帶領志工深入家戶推廣使用節電標章產品、電動機車等。112年連結環保小學堂,將節能減碳講座加入桌遊活動,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推廣環境教育,已有617人參與,帶動民眾了解與養成維護環境的習慣。
金門縣金沙鎮何斗里為古樹群圍繞之自然村落,歷經莫蘭蒂颱風肆虐,為復原地貌、擴大綠化面積,種植苗木1,431株,至111年社區綠美化面積達13,538平方公尺,年總固碳量達27,076kgCO2e。何斗里更以「照顧老樹」方案獲得勞動部補助,加強老樹之監測與保護,更投入常駐人力以維護周邊綠美化區域。為擴大社會參與,引發民眾對樹木的認識及環保意識,何斗里透過「手做風獅爺造型的紅龜粿」體驗暨現地導覽解說,使民眾能同時了解閩南傳統糕餅文化與環保知識,111年共計辦理53場次,參加人數763人次。何斗里也向環保局申請相關補助,於里民活動中心設置植栽綠牆,可使室內溫度降低3度,減少空調使用頻率,達到降溫、節能節電及牆面綠化等效益,植栽面積達96.78平方公尺,更作為植生綠化示範點,喚起民眾珍愛環境之認知。
澎湖縣馬公市東衛里因鄰近海邊,有感於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的問題嚴重,時常可見漂來海上廢棄物影響海洋生態。東衛里為了維護生態與居民的生活品質,成立水環境巡守隊,定期清除海漂廢棄物,里民時常積極響應政府單位辦理的淨灘活動,共同努力維護環境。東衛里不僅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置資源回收示範點,鼓勵民眾透過資源回收及物品循環再利用,賦予物品第二生命。並且聯合鄰近村里、社區、學校與在地市集,共同舉辦「資源回收再利用宣導活動」,將撿回來的廢棄物再次加工循環利用,近3年累積減量1,547公噸廢棄物。此低碳行動富含教育意義,民眾更可藉由體驗如何加工廢棄物,激盪更多將廢棄物再利用的創意發想。
花蓮縣花蓮市國福里里內可分為農村體驗區、森林步道區、文化觀光區。為引導里民改變生活型態,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國福部落環保志工隊等逾75人共同推廣濕地保護及生態池建置,生態池面積約為20平方公尺,植栽種類繁多,不僅有水生植物,還有鯉魚、鯽魚、蝌蚪、青蛙等,可說是相當豐富的生態環境。國福里表示,濕地環境教育的解說分享,不僅是為愛護環境盡一份心力,更是保障原住民族撒固兒文化的基礎。國福里持續推動轄內撒奇萊雅祭祀廣場旁的空地綠美化,周邊綠地與落羽松,共計占地約7,200平方公尺,年固碳量達14,400kgCO2e。透過建立「國福自然植物園區」營造野生動物廊道,導正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搭配「撒奇萊雅祭祀文化區」、生態賞鳥勝地「佐倉步道」及河川生態之保護,使國福社區能具有觀光、休閒、教育之價值。
高雄市大寮區中庄里面臨居住人口高齡化問題,為落實社區照顧,利用生態工法建置占地約100坪的農園,所產蔬果提供關懷據點自給自足。所建置雨水回收系統,回收水量約92公噸,提供活動中心周邊的綠植、社區農園、環境教育生態池使用,年減碳量達14.81kgCO2e。中庄里平日辦理共餐及課程活動活絡里民交誼,活動中心評鑑為綠建築,不僅向台電公司、台灣中油公司申請相關補助,將活動中心內裝設節能燈具、節能電器等產品更配合志工宣導,讓民眾可以更容易了解節能產品之益處,並落實節能減碳於生活之中,更是鄰近學校作為環境教育場域認識生態及體驗採果樂的場所,對推廣節約資源盡一份心力。
臺南市東區德高里隨著土地開發,轄內新舊建築並存,為保留舊有文化、帶動社區進步,將舊建物屋架、隔屏融入於活動中心設計之中,延續建築生命再造。為大力推動地方再生能源,先後於活動中心頂樓、德高國小設置太陽光電系統,111年新社區大樓配合宣導實施已達500戶加入,落實再生能源政策。在推廣資源再利用方面,德高里於活動中心成立二手親子書房,供民眾交換書籍,及二手物資募集相關活動。同時,號召德高國小、崇明國中集中華醫大等學生與社區志工教學相長,共同構思二手回收物手作課程,製作家用提袋及裝飾,使學子之創意與環保之理念,能夠彼此激發碰撞,帶來更美好的社區環境。